外国语学院
 首页  学院概况  师资队伍  本科生教育  研究生教育  学科科研  党群工作  学生工作  国际交流  校友之家  下载专区 
最新消息: · 外国语学院2024年度省级优秀学生干部、优秀毕业生和先进班集体拟推荐名单公示         · 关于同意刘玉、李羽峥2名学生申请修读辅修专业的公示         · 江苏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202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复试成绩公示         · 2024年韩国釜庆国立大学交换留学项目选拔结果公示         · 2024年秋季学期日本关西国际大学交换生项目拟推荐名单公示         · 江苏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202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录取工作实施细则         · 外国语学院2022届本科毕业生郭泽群拟授予学士学位公示         · 关于2023-2024-2学期本科教材选用的公示(二)         · 外国语学院2023级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学分公示         · 关于2023-2024-2学期本科教材选用的公示   
人才培养

院内下载
尚无内容。
文章内容页
当前位置: 首页>>人才培养>>培养方案>>正文

关于印发《淮海工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综合改革方案》的通知
2017-12-01 08:05 魏学庆 

淮工委发〔2017〕89号

各基层党委(总支、直属支部),党委各部门,各群团组织:

《淮海工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综合改革方案》经党委常委会研究通过,现印发执行。

中共淮海工学院委员会

2017年11月30日

淮海工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综合改革方案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宣部、教育部、江苏省委、省政府以及学校的有关文件精神,深入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着力推进思政课综合改革创新,进一步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更好地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提升思政课教育教学质量为立足点,以增强思政课亲和力和针对性为着眼点,紧密联系实际,积极探索思政课教学的新思路、新途径、新手段、新方法。切实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努力把思政课建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有效实现思政课的价值和功能。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系统讲授、专题深化和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相结合。兼顾学生全面发展,确保“管用”、“实效”。

2.坚持主导教育与主体教育相结合。既重视发挥教师在思政课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又有效调动大学生作为思政教育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自我教育。

3.坚持理论灌输与实践锻炼相结合。既重视课堂教学,又注重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服务社会、了解国情、体察民情,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目标任务

1.立足学生思想实际,优化思政课课程体系和课程结构。将课堂理论教学、社会实践教学、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常规思想政治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构建立体化思政课教育教学体系,切实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

2.推进思政课课堂教学改革。努力探索思政课课堂教学规律,改革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广泛采用问题式、讨论式、启发式教学,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不断推进思政课向课外延伸,拓展思政课教育教学空间;不断开辟实践教学新渠道,扩大实践教学覆盖面,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4.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教育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网络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在线精品课程,搭建学生自主学习平台,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5.创新考核评价体系。将思政课教学与学校常规思想政治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把学生日常思想政治表现纳入思政课成绩考核范围,实现思政课教学与常规思想政治工作有机结合。

6.完善思政课教学保障支撑体系。加强师资队伍与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完善管理与服务机制,构建完善高效的保障支撑机制。

四、改革方案

第一部分课程教学安排及学分学时分配方案

按照《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和《〈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以及江苏省和学校等文件的要求,严格落实学时学分。根据实际,借鉴外校经验,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时与学分调整为:“思想德道修养与法律基础”为48学时、3学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为32学时、2学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为48学时、3学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96学时、6学分;“形势与政策”为32学时、2学分。

根据思政课改革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我校思政课课程结构由理论教学(一)(课堂讲授)、理论教学(二)(互动教学活动)、实践教学三大板块构成。

改革后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教学安排及学分学时分配,见下表1。

表1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教学安排及学分学时分配表

课程名称

理论教学(一)

(课堂讲授)

理论教学(二)

(互动教学活动)

实践教学

合计学时

学分

备 注

思想道德修养与

法律基础

26

6

16

48

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9

3

0

32

2

马克思主义基本

原理概论

32

8

8

48

3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44

12

40

96

6

形势与政策

24

0

8

32

2

分6个学期开完

合 计

155

29

72

256

16

说明:理论教学(一)和理论教学(二)的具体教学时数经审批可适当调整

第二部分课堂理论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一、理论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

课堂理论教学是思政课教学的主阵地,也是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点。思政课课堂理论教学改革,应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为立足点,在进一步完善现有教学改革成果的基础上,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紧密结合课程实际,积极推进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手段现代化。

二、理论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1.推进课堂教学方式多样化改革。以专题教学为基本形式,探索实施对分课堂、互动教学活动等多样化教学方式。各门课程结合各自课程特点,积极探索、总结、推广课堂教学新形式、新方法,实现课堂理论教学形式多样化。

2.实施集体备课制度。整合全校思想政治教育人力资源,选拔高水平教师主持设计编写课程教案与课件,实行课程负责人负责制,集体备课由课程负责人组织实施。

3.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利用网络优质教学资源,建设网络学习平台,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推进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做好试点、推广工作。完善思政课堂微信群,延长拉宽思政课堂。筹建“民意调查与大数据分析实验室”,辅助实践教学。

4.逐步推进小班化教学。大班上课控制规模,编班规模原则上最多不超过100个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逐步推行小班教学。

三、课堂理论教学具体安排

1.课堂理论教学安排

(1)各门课程理论教学学时安排,见下表2。

表2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学时分配表

课程名称

理论教学(一)学时

理论教学(二)学时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26

6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9

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32

8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

44

12

形势与政策

24

0

合 计

155

29

(2)各门课程理论教学时间安排,见表3。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安排在大一第1学期,每周3学时,共32学时;“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安排在大一第2学期,每周3学时,共32学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安排在大二第3学期,每周2学时,共40学时;“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安排在大二第4学期,每周4学时,共56学时;“形势与政策”:安排在第1—6学期,每学期4学时,总共24学时。具体见下表3。

表3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时间安排表

课程名称

开课学期

教学区间

周学时

总学时

备 注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1

5—15周

3

3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

1—11周

3

3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3

1—14周

3

40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4

1—14周

4

56

形势与政策

1—6

24

教学区间及周学时统一安排

合 计

184

说明:理论教学(一)和理论教学(二)的具体教学时间可在规定的教学区间内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具体开课学期根据实际情况可适当调整。

2.互动教学活动安排

(1)影视赏析与品德评析。以教学班级为单位统一组织观看规定的影视剧或其它视频资料,学生观看后写出影评、观后感或交流心得体会。“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任课教师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挖掘身边事迹,并进行评析。

(2)讨论、辩论和模拟教学。在教学中,任课教师针对理论知识的重点难点和社会热点问题,要求学生围绕知识点,利用课余时间搜集资料,组织学生开展讨论、辩论或模拟教学。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点评和知识提升。

(3)专题讲座或报告。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或校内外教师和专家学者作专题讲座或报告,思政课任课教师协同院系辅导员组织学生参加听讲,作出考勤登记。

说明:师生互动教学活动成果体现形式:讨论辩论为发言稿;模拟教学为PPT课件;影视欣赏为影评或心得体会。互动教学活动成绩,必须综合学生在互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和成果载体给予评定。

第三部分实践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一、实践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

实践教学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加强实践教学是激发思政课活力、提升思政课质量的关键所在。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应以增强实效性为立足点,力求实践渠道多元化、参与人员全员化,同时增强实践教学的可操作性,实现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有效衔接。

二、实践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1.推进实践教学模式多元化改革。在实践教学学时落实到位的前提下,积极推进实践教学模式多元化改革,实行全员化和精品化相结合。与学校团委合作,利用团组织丰富的社会实践资源,组织开展暑期和寒假社会实践活动;利用教学周内的周末时间,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组建实践教学小分队,定时定点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2.推进实践教学形式多样化改革。积极探索思政课实践教学形式多样化改革,社会调查、参观走访、情景模拟、演讲辩论、志愿者活动、德育实践、基地考察,多措并举。探索实施嵌入式实践教学,总结经验,逐步推广。

3.探索建立思政课第二课堂教学体系。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相关部门密切合作,积极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发挥好思政课教师的专业优势,指导师生开展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核心价值观教育等为主题的各种教育实践活动。

4.推进实践教学规范化改革。规范实践教学的组织机构、学时学分、内容要求、考核评价等,做到实践教学组织有序、文件规范、内容确定、要求明确、易操作、可考核。

5.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在已有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实践教学基地的范围,同时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质量和使用效果。

三、实践教学学分、学时分配

改革后5门课程实践教学的学分、学时分配详见下表4。

表4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学时学分表

课程名称

学 分

学 时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1

16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

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5

8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

2.5

40

形势与政策

0.5

8

合 计

4.5

72

四、实践教学成绩考评

1.实践教学成绩占一定比例纳入课程总成绩。其成绩考评为:活动表现占20%,实践成果(各种活动资料、心得体会、调研报告、活动总结报告等)占80%。如学生没有实践教学成绩,则本门课程的综合成绩评定为不及格。

2.以团队形式参加实践教学活动的学生,第一执笔人的成绩在团队成绩的基础上提高5分。

3.学生必须亲自参加实践教学活动,杜绝任何形式的逃避、成果抄袭、搭便车等行为。违反规定的,其实践教学成绩记为0分。

第四部分 思政课成绩考核改革实施方案

一、思政课成绩考核评价改革的总体思路

积极推进思政课考核改革,知识考核与能力考核相结合,注重能力考核;集中考核与过程考核相结合,注重过程考核;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提高实践考核比例。根据课程特点,推行多样化考试改革,机考、书面考、口试、笔试相结合,推进考试形式、考试手段多样化。通过思政课成绩考核制度改革,积极引导学生从注重“记”转到追求“信”和“懂”上来。

二、思政课成绩考核评价改革的具体措施

1.完善“四模块”(平时考核、实践考核、网络考核、试卷考核)考试模式。合理划定四模块考试比重,灵活选择考试方式,科学设置考试内容,使“四模块”考试更科学、规范、可操作。

2.创新考试方式方法。五门课程结合各自课程特点,探索创新适合自身特点的考试方式与方法,不拘一格、形式多样。

3.探索全过程复合型考试模式。延展考试时间空间,用复合多样的考核方式综合评定学生学习成绩,避免一考定结果的情况,给学生考试更多的选择权和自主权。

第五部分配套改革实施方案

一、教师队伍建设

根据教育部关于高校思政课专职教师的配备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引进高水平教师和博士研究生,确保专职教师在数量、结构上逐步满足思政课教学需要。

1.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制定并落实政策,支持鼓励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国内访学和参加高水平学术研讨会等各种形式的学习、研修,提高现有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

2.加强教师实践锻炼。定期开展思政课教师寒暑期社会考察和专题研修活动。按照集体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每年至少组织一次思政课教师社会考察和专题研修活动。考察结束后,每位教师撰写社会考察或研修报告,并将考察研修收获及时运用于教学中。

3.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在我校符合条件的管理或学生工作队伍中选拔、担任思政课兼职教师。实行思政课兼职教师准入制度,严格按照聘用程序,经考核合格后颁发思政课兼职教师聘书。兼职教师可以承担与其专业方向一致的思政课理论教学任务、实践教学指导任务等工作。聘请知名专家学者、社会先进人物等作为思政课特聘教授,定期到校为学生作报告或指导实践教学。

4.建立专职教师教学展示制度。每学年开展二次思政课专职教师教学展示活动,教学展示及评议结果作为教师教学质量考核的重要依据之一。

5.实行课程负责人制度。严格遴选课程负责人,并定期组织考核,课程负责人按照相关要求认真落实课程建设标准。在建设成为学校精品资源共享课基础上,早日建成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6.探索建立学生助教制度。选拔优秀研究生和本科生作为思政课教师助教,协助任课教师做好思政课考勤、作业批改、实践教学指导等工作,以提升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和工作效率。思政课学生助教的选拔工作严格按照选拔标准和程序进行,保证学生助教的质量。

二、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

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是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的重要支撑,应加大学科建设力度,大力推进科研工作,促进学科建设、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的有机结合。

1.加强科研平台建设。在现有的科研平台的基础上,利用人才优势,紧跟国家和地方发展需要,筹备建立研究基地(或研究所、研究中心)。推动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与思政课教学的良性互动。

2.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将思政课教师作为紧缺学科专业方向重要人才引进,同时做好高水平人才的柔性引进工作。着力培养科研学科带头人,加强对年轻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强化本学科科研团队建设。

三、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与保障条件建设

学校及有关部门应从切实强化学校意识形态工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思政课的重要地位,落实各项政策,健全管理体制机制,改善思政课教学条件,确保思政课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有效发挥。

1.加强组织领导。理顺思政课教学管理体制机制,建立党委直接领导的思政课教学改革领导小组,加强对思政课教学工作的有效管理,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

2.完善保障机制。建立健全思政课教学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完善政策,保证思政课教师编制,落实思政课教学学时学分,落实思政课教师待遇。

3.改善思政课教学条件。保证并不断改善思政课教学的场地、设施,按照文件要求,落实马克思主义学院各种办公条件。

淮海工学院办公室 2017年11月30日印发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江苏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

地址: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苍梧路59号  电话:0518-8589487   邮编:222005